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追踪新闻动态,分享我们的精彩。
小区门口新开了家社区电超市,这种虚拟超市,一般只要一个人、一台电脑,往往就在物业里面设一个点,却解决了人们很多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如交各种各样费用,电费、电话费、手机费等,还可以打印发票,还有卖各种票据,如订火车票、飞机票、彩票。在电脑上还可以进行一般的电子商务买卖,如直接让超市送蔬菜等,很多老年人不会在家自己操作,到这个电超市来买东西,都可以轻松便捷地实现,非常方便。
社区电超市的成功,让我们不经意间注意到,当看似微不足道的市场需求和恰如其分的产品定位交相辉映,民间内需和电子商务成功结合之时,这样一家电超市无疑就成为了社区生活的核心,显露出其独具魅力的生存特性。据了解,仅在西安、成都两地,这样一家从事社区电超市的企业年盈利都在一个亿左右。
近一两年来,伴随全球经济环境的空前动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发展格局,大家普遍意识到,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已步入一个瓶颈期,房地产泡沫推高GDP虚高,经济下行趋势势不可挡,如何成功地实施发展方式与运行格局的战略转型,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正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过去这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成功,无疑都得益于“向外看”战略的成功运用。但是,事物发展不可能一劳永逸,就像一枚硬币,都具有两面性,而战略运用的成功也必然是一个阶段的产物,当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时,以往的成功经验未必会再成为“救命稻草”,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稍不留心,或者会变成新长征道路上一道无法逾越或难以启齿的阻碍与羁绊。宏观经济所遭遇的制肘,在微观领域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风潮以及温州老板跑路事件为例,无一不凸显出这类因外向度过高或依存外向经济过紧的问题中小企业,其生存空间所遭遇到的空前压力。
孔子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虽然承担责任是痛苦的,但这样的痛苦是短暂的,如果能换个角度抑或是转变一种思维方式,用向内看的视野、眼光与高度,认真总结问题的原因所在,在挑战之中找寻机遇,承担责任的痛苦会变成一次快乐的成长过程。因之,目前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活力群体,在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非常规发展环境下,恰恰遇到了一次绝佳的战略转型机遇期,即从“向外看”为主(外需)逐步转到“向内看”为重(内需),从而走向下一个繁荣期。
众所周知,人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相反,组织系统(企业、社会乃至国家)亦然。如果只是单纯强调一方面的力量(不论是向内还是向外),这个企业的体内必然会失去活力,进而就会感到枯竭、厌倦、失去新鲜和力量,使得企业内部的组织系统无法获得最基本的洞察力,只活在外在的表象当中。如同树木向上的成长,一定伴随着向下扎根,企业也好、社会也罢、还是一个国家,向外观察与行动的质量,一定伴随着有一整套有质量、有规律、有活力、有市场的内在质量与之同时共存。因为,只有懂得在“向内看”与“向外看”之间保持平衡的组织系统,才是真正有效的事业掌控者。
从社区电超市这类企业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内企业从侧重“向外看”向关注“向内看”的希望与可贵,也看到了企业变革转型的方向与路径,虽然这样的努力与尝试,看起来的确并不那么容易,更非一朝一夕。毕竟,太多的企业习惯了享受“收获的果实”——一旦发展步入了一个相对平缓、安逸的生存阶段时,多多少少都会流露出一丝抵触变革的心态来,眼睛不愿意向内看甚至不会向内看,其结果自然是在这场竞争激烈的游戏中无奈出局,惠普、诺基亚、柯达们,难道不就是最鲜活的反面教材吗?“向内看”抑或“向外看”,对企业而言,就像人的性格一样,需要的是一种心态调整和行为变革,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与哲学价值观的共同目标(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前者,发展的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气质;发展不好,就是妄自菲薄,牢骚满腹,一家人关起门来吵架、扯淡。后者,发展的好,就是学习、借鉴、宽容、吸收;发展的不好,就是挤兑他人、侵扰他人、欺凌他人。可见,要真正把握好方向,掌控好尺度,才是关键。
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人在受到国家转型与多种文化冲击的复杂环境下,确实需要坚持学习国外的东西,并将其中的精髓化为我用,企业经营之道亦然。改革开放固然倡导我们要“走出去,引进来”,但相信谁心里都明白这条路绝不是一条单行道,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制度、观念、价值、思想……都是如此,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这么去想,敢不敢这么去做,态度决定一切。人常说“三十而立”,当我们用了三十年的阅历初步掌握了一门“向外看”的技能时,那么从现在开始,心应该适当地收回一些,耐心地去做好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向内看”这门功课。积极主动地“向内看”,精准持久地“向内看”,在“内”与“外”的兼收并蓄之中掌握如何更好地跟天、跟自然和谐相处,领悟“天道之序”的自然规律,这样,我们就会在企业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那片光荣大地。
文/江南雨